文章详情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健康生活 >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科普 > 健康生活 >

“万驼走高原”的悲壮

原发表日期:2018-12-27来源:骆驼分会作者:魏雄会 

原发表日期:2018-12-27

来源:骆驼分会

作者:魏雄会 

 

“无边瀚海人难度,端赖驼力代客船。”骆驼用它宽大的脚掌踩出了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“丝绸之路”,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会碰撞,骆驼也赢得了“沙漠之舟”的美誉。如今,反映丝绸之路的影像作品,几乎都有沙漠中的驼影,而矗立在西安城里丝绸之路起点的骆驼像,更是无言地告知后人:在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上,因为有了骆驼,撒满沿途的文化、经济、军事、宗教才有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和质地。难怪作家、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经在他的散文《乘沙漠车记》中说道:“想想骆驼,着实伟大,不负沙漠之舟的美称,倘若世无骆驼,人类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,就只能发苦海无舟之叹。丝路文明作为人类伟大的文化奇迹,少了骆驼恐怕不能成立。”

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,是内地进入西藏条件最好的公路。法显在《佛国记》中曾这样记载这条公路没修好时的情形 :“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遍望极目,欲求渡处,则莫知所拟;路无居民,涉行艰难,所经之苦,则莫知所拟。”沿途的荒凉与地形上的雷同,只有以死人枯骨作为标志,方能前行。

1951年,西藏和平解放后,国家曾动用40000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货物,其中就有阿拉善的骆驼。由于自然条件险恶,每平均行进1公里,就要留下12具骆驼的尸体。西藏和平解放初期,被后人称为“青藏公路之父”的慕生忠担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,1953年初,西北局组织西藏总运输队,翻越唐古拉山,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。数万名英勇战士和民工,牵着浩浩荡荡的驼队,穿越巍巍昆仑、风雪唐古拉,在这次的运输总队里,阿拉善骆驼被调集出征。悠扬的驼铃声给枯燥的长途添了些色彩,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出发,到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时,能适应沙漠气候的骆驼在这里开始步履艰难,高原反应使它们中不少流鼻血,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,不少骆驼倒在了途中。到风火口时,驼队已经疲惫不堪,需要休整,由于没有任何此前驼队经过这里留下的经验,驼工们决定在一个峡谷里休息。高原多变的气候,使那个夜晚突然降起大雪,连续多天艰难的行进加上高原缺氧导致赶驼人与骆驼都陷入沉睡中。第二天,才发现有600多峰骆驼被冻死在雪地里,如果将那些冻死的骆驼连续摆在一起,能延续1200多米长。第二年,春暖时,整个峡谷里也弥漫着死骆驼的腐殖味,景象惨不忍睹。从格尔木出发,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行进后抵达拉萨时,竟然有4000峰骆驼死掉。这个事实震惊了中央:连骆驼这样耐饿善走的动物尚且如此,还能有什么动物担当从青海将战略物资运进西藏的重任?

慕生忠将军赶到北京求见彭德怀,提出修建青藏公路。阿拉善骆驼再次被征进青藏公路的修筑行列,和其他地方调集的27000峰骆驼集聚格尔木,使那片荒凉的高原上出现了“万驼走高原”的情形。而这27000峰骆驼中,来自阿拉善骆驼3000多峰,占全部骆驼数量的十分之一强。

1956年4月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沿着刚修好的青藏公路进藏,看到的是满目的牛马,那些为青藏公路修筑前“探路”且死在这里的阿拉善骆驼,早已尸骨不再,空留下一曲被人遗忘的悲曲与壮烈。

阿拉善是“中国骆驼之乡”,目前全盟骆驼总数达到11.54万峰,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。阿拉善特殊的地理环境、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,铸就了骆驼“坚忍不拔”的品性和辉煌历史。如果没有阿拉善双骆驼,就没有丝绸之路北段草原之路上那悠扬的驼铃,没有青藏公路修建时“万驼走高原”的悲壮,没有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卫星基地“东风航天城”的壮美,没有千里边防线上“一身戎装”的驼影,没有中国盐业运输中唯一的驼运风景,没有阿拉善岩画诉说的历史沧桑,没有人类对秘境阿拉善的不懈探索。

如今,阿拉善人肩负着保护阿拉善双峰驼的历史使命,各级政府发动牧民群众因地制宜提高骆驼品质,坚持走专业化、产业化、高端化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,使得阿拉善双峰驼这一古老物种换发了青春,继续为社会和人类造福!

 

参考资料:唐荣尧 《 阿拉善骆驼,悠扬驼铃和悲壮历史后的远遁》。 (作者系阿盟政协委员,阿拉善盟农牧业局局长)

Copyright@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
备案序号:京ICP备05023006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2